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尾部鳞片排列成环,每4环组成一节;体侧鳞大小与背鳞相等或略大。
形态 无标本,参考原始描述。最大雄性(n=8)全长335mm,头体长125mm,尾长210mm,头长36mm,头宽29mm,最大体围88mm,前肢长65mm,后肢长90mm;最大雌性(n=5)全长322mm,头体长110mm,尾长212mm,头长33mm,头宽27mm,最大体围110mm(孕雌,有卵8枚),前肢长64mm,后肢长87mm。
原始描述认为,塔里木岩蜥与新疆岩蜥(L. stoliczkana)相似,与后者相区别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:头长与头宽的比例明显不同;体侧鳞等于或大于脊鳞;最大的尾鳞为最大脊鳞的两倍;雄性有4排肛前胼胝鳞;第 IV趾显著长于第III趾;尾长为颈褶至肛孔间距的两倍半;以及色斑的不同。
形态 无标本,参考原始描述。最大雄性(n=8)全长335mm,头体长125mm,尾长210mm,头长36mm,头宽29mm,最大体围88mm,前肢长65mm,后肢长90mm;最大雌性(n=5)全长322mm,头体长110mm,尾长212mm,头长33mm,头宽27mm,最大体围110mm(孕雌,有卵8枚),前肢长64mm,后肢长87mm。
原始描述认为,塔里木岩蜥与新疆岩蜥(L. stoliczkana)相似,与后者相区别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:头长与头宽的比例明显不同;体侧鳞等于或大于脊鳞;最大的尾鳞为最大脊鳞的两倍;雄性有4排肛前胼胝鳞;第 IV趾显著长于第III趾;尾长为颈褶至肛孔间距的两倍半;以及色斑的不同。
国内分布
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有种。目前仅知分布于模式标本产地。
新疆:(和田)。
新疆:(和田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塔里木岩蜥是德国人Erich Zugmayer (1909)依据在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田8雄5雌共13号标本订立的种。和田与WT Blanford (1875)所订新疆岩蜥(L. stoliczkana )的模式标本产地英吉沙和叶城相距较近,二者形态描述也相似,长期以来,塔里木岩蜥被认为是新疆岩蜥的异名。目前,作者查看了塔里木盆地周边民丰(和田以东约250km)、叶城(接近新疆岩蜥模式标本产地)、库尔勒、尉犁铁干里克以及哈密庙儿沟和星星峡的新疆岩蜥标本3雄8雌1幼共12号标本,除体色深浅有不同外,还看不出形态上的明显区别,也没有发现体侧鳞与背鳞大小相等的个体,也就是没有发现符合塔里木岩蜥特征的标本。塔里木岩蜥是否为有效种,有待于研究更多标本,尤其是采自和田的地模标本后,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。